看到这个标题,有人会说:“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人,人怎么能成神呢?”但是,这种认知是现代人的认知,古代人不是这么想的。在古代,人是可以成神的。本文所说的神,不包括普通人认知中的“仙”,不包括历代帝王,也不包括孔子和他的门生、后代儒生,还有历代的武将。“神”是什么呢?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根据《礼记·祭法》的说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周易·系辞》中也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为什么我们论述的“神”里面,不包括帝王、儒生和武将那几种人呢?普通人认知的“仙”是指道教的一个品级,一般是由人通过某种方式修炼而成的,和我们所说的神不同。还有历代的帝王,他们都自称是天子,就是天的儿子,这自然应该具有了某种“神性”,但是,人们对统治者多的是畏惧,而不是崇拜;没有百姓为他们建庙,去祈求他们。还有孔子。在儒家学说受到推崇之后,孔子被历代的统治者,当然还有民间,不断加以神化,被追放了很多官爵和荣誉称号。这里不一一细举,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到明清的时候,夫子庙已经建到了全国各地。他的弟子和追随者们——后代的大儒——也多次被统治者追封官爵。
历代的著名的武将被统治者多次褒扬,比如唐朝和宋朝,尤其是宋朝时期。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曾把古代的七十二位武将,列为武成王(姜尚)庙的从祀。但是我们也不想把他们算在内,因为他们只是有功勋,还保留着人的属性。我们这里所说的“神”是指:原来是人,后来脱离了人的属性,被人们神秘化、立庙、拜祭,以求得平安、保佑的人。第一,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十分出色,做出了突出贡献,以至于成了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代表。比如春秋战国之交的公输班、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公输班因为是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他因为擅长各种技艺,成为木工和其他技艺行业的代表和行业神。人们甚至把许多后代的发明都归结到他的身上。比如,隋代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在地方民谣中有“赵州桥,鲁班修”的说法。
还有,孙思邈对中草药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著有《千金方》等作品,被人们称为药王。在很多地方被人们建庙供奉。第二种,某些官员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善政,然后被老百姓封为神。比如,唐代的狄仁杰是一个清正、廉洁、有为的官员,他在许多地方为官时多有善政,老百姓很感激他,甚至还为他立了生祠(虽然后来因为他儿子的残暴行为,他的生祠被毁掉了)。最突出的是北宋时期的胡则。胡则是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他在26岁考中进士,之后当官四十多年,曾经担任很多州知州,还曾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江淮大旱,很多人都饿死了。他上书皇帝宋仁宗,要求免除江南各地的身钱,然后,皇帝同意了免除衢州、婺州两州的身丁钱。他有《奏免衢婺身丁钱》一诗留世:“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丁钱永免无拘束,苗来常宜有限收。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衢州、婺州两个地方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为他立祠。而且这祠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对他的崇敬越来越深,现在在永康的方岩还有胡公祠,胡则甚至被称为“胡公大帝”。第三种,反映了人们对某种品质的渴望,成了神。比如关羽。关羽是蜀汉时期的将领,他英勇善战。有人说,关羽也许可以算到第一类“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里,但是,关羽并没有突出到那种程度。他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为人特别刚愎自用,因为决策失误,部将投降,荆州被吴国攻占,他自己也被杀。但是,关羽死后,人们不断地给他增加各种传说,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到宋朝的时候,他先是被封为“公”,再是被封为“真君”,然后被封为“王”。在南宋孝宗的时候,被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到明神宗的时候,更是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他的不断地被推崇和追封除了因为他的“武德”,还因为他代表了统治者对忠诚这种品质的特殊的推崇,加封的目的是“足为忠义无穷之劝”,劝导老百姓忠诚。普通人也对忠诚有渴望,所以人们也选择了崇拜关羽。关羽不但成了武神,还成了财神。这个逻辑有点乱……第四种,反应了人们对安全的追求,成了神。比如妈祖。她的原型应该是北宋年间福建莆田的一个女子。她在海上因事故去世之后,人们给她建立祠堂。然后,在小范围内,人们开始崇拜、信仰她。到南宋高宗时期,她被授予“灵惠夫人”的封号。到孝宗时期,再被授予“灵惠妃”。到元世祖的时候被封为“护国明著天妃”。在元朝、明朝、清朝不断地被加封。在咸丰年间,被封为“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这封号够长、够威风吧?
信仰妈祖的人群是在海上进行渔猎的人群。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在海上航行是很危险的,大海象征着不安全、不确定性。人类无法控制大海,又想寻求安定,所以人们愿意信奉神灵,以求得保佑。妈祖就代表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第五种,因为社会整合的需要,机缘巧合地成了神。比如,明代万历年间的景德镇瓷器工人童宾。童宾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他掌握了把桩技术。明代的史料《神宗实录》中说,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二月,江西税监潘相、舍人王四在饶州胡作非为,激起民变,导致陶器厂被毁。这里并没有提到童宾。而《里村童氏宗谱》则记载了童宾的生平,对童宾的生活经历大肆夸张。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唐英开始任景德镇的督陶官。他到任后,保护了陶瓷工人的一些正当权利,还做了一个工作:在思想观念上,给予这些工人很大的尊重。他开始整合关于童宾和万历年间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把童宾和火神联系起来。然后,他写了一篇《火神童公传》的文章。文章说:“明神宗万历年间,内侍潘相奉旨烧制大龙缸,要求定期完成。但是烧制大龙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人们经常失败,到最后期限将至的时候还没有烧成。然后,与烧制龙缸有关的人员就会遭到处罚。而工人童宾呢,特别心急,为了拯救这些人,他自己跳到了炉火中,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大龙缸烧制的成功。他的举动不但救了参与者的性命,还激起了他们的反抗。他们把前来监工的内侍赶走,还逼迫朝廷给童宾立庙祭祀,封他为窑神,也叫风火神。”
唐英用自己的高明的手腕,把过去不那么清楚甚至有点混乱的历史故事,整合成了一个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晰“正能量”价值观的故事。至于历史上的童宾有没有真的跳到炉火中去,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没关系,他已经成神了。如果说前五种方式还是多多少少比较比较正当的话,那么第六种则显得非常的荒谬。历史上的蒋子文成神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我们都读过《封神演义》。《封神演义》里,哪吒在和大闹东海龙宫、被他的父亲责骂之后,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还给了他的父母。他被师傅指点,托梦给他的母亲,要他母亲给他立一座庙,然后,他的母亲出于爱子之心,真的就立了庙。《封神演义》是小说,而且哪吒的形象又出自印度,但是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蒋子文就是这样。据说,历史上的蒋子文是汉末、三国时代的人,在汉朝末年时担任秣陵的县尉,曾经追捕强盗,到了钟山之下,被强盗杀死。
蒋子文画像
东晋的史学家和小说家干宝在《搜神记》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记载或者说扩展。蒋子文是广陵人,喜欢喝酒,又很好色,为人也非常轻浮。但是,他经常说自己的骨骼清奇,死后应该当神。啊,这是多么不要脸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呀。在汉末的时候,他当上了秣陵尉,然后追捕强盗到了钟山之下,然后,他被贼打伤,很快就死了。到了吴国的时候,秣陵这块土地是属于吴国的,在吴先主孙坚的时候,有过去的熟人见到了蒋子文,看见他骑着白马,行为举止和死之前一样。见到的人都开始跑了,蒋子文追到他们说:“我应该是这个地方的土地神,然后保佑你们。你们可以告诉百姓给我立祠,不然的话就会有大麻烦。”这年夏天,发生了大的瘟疫,老百姓都非常惶恐。有的老百姓就开始偷偷地给蒋子文立祠。蒋子文又告诉巫祝:“我要大大地保佑孙氏政权,你们赶紧给我立祠,不然的话,我就让向小虫飞到你的耳朵里,得病的人必死无疑。”然后真的有小虫飞到人的耳朵里,医生也没办法治疗,人都死了。老百姓越来越恐慌,但是,孙坚仍然没有相信。蒋子文又给这些巫祝说:“你们要是还不给我立祠的话,我会给你们降下火灾。”于是,真的就发生了很多火灾,有时候一天达到数十次。然后就有人说:“鬼这个东西如果有了归宿,就不会再作祟了,应当抚慰他。”所以,吴国就把蒋子文封为中都侯,把他的弟弟的儿子封为长水校尉,还在钟山上给他立了庙,把钟山改为蒋山。从此之后,这些灾难就消失了。于是老百姓就越发相信这个蒋子文的神灵。一个无赖子弟,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功劳,却以赤裸裸的威胁的方式要求老百姓和统治者为他立庙,居然还成功了。看到这里,各位有什么感受?第一,像鲁班、孙思邈那样,因为业绩突出而被尊为神,是不是可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呀?第二,在古代社会,老百姓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加上各种邪恶统治下的剥夺和压迫,他们的许多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只能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现实生活中,能为他们做一点好事的人,他们都愿意感激,甚至立庙供奉,尊他们为神。老百姓真是可怜呀。还有,你千万不要以为,神代表的一定是好的方面、一定是善。不,不是这样的,神可以比人还坏、非常非常无耻,蒋子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往期链接: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要抵制迷信和宗教狂热